中職、棒協鬥10多年終於和解 關鍵是這點讓步
針對國家隊的組成方式,中華職棒與中華棒協爭執10多年,關鍵多卡在組、訓、賽中的「賽」,而且是其中的「主辦比賽」,代表可觀的票房利潤。這次雙方在體育署協調下達成協議,主要是棒協釋出了主辦一級比賽的主導權,票房收益可以討論如何分配與回饋,才解決了多年的矛盾。
一般將組成代表隊參加國際賽的過程,簡稱為組(組隊)、訓(訓練)、賽(參賽),由於棒協是代表我國與國際棒總的聯繫窗口,最早組、訓、賽由棒協主導,但隨著一級賽事需要徵召職業球員,中職與球團不甘願平白放人,出現搶主導權的爭議。
其實組隊、訓練與參賽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中職要搶主導權,這部分還是面子考量,可以決定總教練人選,球團放人也比較甘願。但主導權的精髓從來就不是組隊、訓練與參賽,而是若賽事在台灣舉辦,誰負責「主辦比賽」,誰就能賺到這筆可觀的「門票收入」,拿不到的當然不平。
這次在體育署長高俊雄居中協調下,中職與棒協終於簽下合作協議書,箇中關鍵就是除了今年底的世界12強賽,未來「一級賽事」的組隊、訓練、參賽、主辦比賽都由中職主導。即便是世界12強賽仍由棒協主辦,門票收入也會有回饋中職的機制,只是分配方式還須協商。
此外,假設中華隊無法在世界12強賽拿到東京奧運門票,明年初於台灣舉辦最後的洲際資格賽,按照三方合作協議,這項賽事就由中職主辦,屆時門票收入如何與棒協分配,也需要協商。畢竟申辦比賽仍得委託作為國際窗口的棒協,「CHINESE TAIPEI」(中華台北)的商標使用權也是棒協所有。
怎麼分配才能讓雙方滿意?中職和棒協也許還有得喬,但最敏感的門票分配能夠開始討論,這次在現實面總是邁出了第一步。誠如棒協理事長辜仲諒所言,棒協不是「讓步」,是國家「會進步」,「能產生一支有史以來最強的球隊,一切都值得。」雙贏不能只靠理念,把餅做大不獨攬好康,才可能實現。
(中時電子報)
本文來自: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90131004977-260403
留言列表